互联网风口下,邂逅大师兄

作为一名创业者,可能最大的想法就是有一天,在某种莫名的神力的安排下,遇到欣赏自己的风投。确实是一场莫名的“所谓大数据的会议”,政府和很多所谓前沿的高大上的企业讲了“淘宝的营收、公共WIFI、银行征信等”,但是没人讲到“大数据怎么转换成商业价值”。百无聊赖之余,和身边一位仁兄嘀咕:大数据是商业行为吗?需要变现吗?

一句牢骚,邂逅了真正的风投——大师兄。应大师兄的要求,不能对外公布其身份,并其笑称在创业路上,他是创业者的大师兄。因此简称这位很低调的风投,大师兄。有兴和大师兄深聊, 总结了大师兄对于创业的几点看法,很有价值,与创业同仁一起分享。

1、创业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异态

大师兄说,创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在工作。做企业老板的为自己的梦想而工作,员工为自己的工资和成长而工作,风投为自己的资本增值而工作。所以有时候,有一个好的工作机会和工作环境,不一定要创业。因为你的梦想实现的途径不只是创业一条,财务自由和实现个人价值,也不一定要通过创业才能实现。

现在政府鼓励创业,很多年轻人也出来创业,这是好事。但不能盲目就去创业,更不能只看到创业的光环效应。我们今天看到的阿里、京东、腾讯曾经都濒临死亡,只是偶然的因素让这些企业得以活下来,并且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加上企业自身的努力走到了现在。与他们一起的很多企业,早期的时候,并不比他们做得差,后来发生了很多非人力可预测和可控制的问题,企业就衰落了。这些成功的企业都是异态。

对于一个企业,不管是财务、人事、市场定位、营销、公共关系……

只需要一个因素出问题,就可能导致一个企业死掉。因此我们其实通常认为一个企业死亡是正常现象,而一个企业获得成功是异象。有时一个企业现阶段活得很好,并不代表下一阶段仍然活得很好,因为某个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如员工激励政策或办公室内斗、股东争权争利等)都会让一个企业死亡,而诸如“市场策略失误、产品定位有误等”重大问题就更容易使企业灭亡了。因此大的小的企业都是在危机中生存(垄断行业除外)。我们的创业者因为经历的原因,对企业失败看得不够多,因此总是只看到其光环的一面,就要兴冲冲地开始创业。但这样往往是很危险的。有很多人创业之后,没有成为富翁,而是成了负翁,然后开始花很大的时间成本去还债务,而且有些人因为创业失败,负债太重,终生没能重新再站起来。史玉柱这样的企业家,很多,但是重新站起来的很少。我们鼓励创业者的时候,更希望他们客观看待创业。

2、先生存后发展

我们很多创业者,想创业,没有资金或是资金不足,于是就想找风投。可是风投很少会去投资一个没有企业经营经验和经历过失败的创业者,因为这些创业者不懂企业能生存下来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一些创业者认为只要找到风投,能拿到钱,就能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了。不是这样的,风投投资的本质是赚钱,不是慈善,所以才会研究你的项目的盈利模式,弄清楚你这个企业是如何赚钱的;而我们有些创业者告诉风投,他如何做强做大,有了庞大的用户以后,盈利模式就有了。这是不对的思维方式,商业的本质毕竟是赚钱,你不能说以后再去想这个问题。微信和QQ在没有广告和游戏之前,流量够大,但是企业也是诚惶诚恐的,因为没有变现能力。

现在很多创业者有一个思维误区,就是看到“京东”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有很高的市值,因此认为“互联网企业赚不赚钱并不重要,关键是体量能否增长”。京东亏损,仍然有市值是因为资本市场看好他的未来,所以对他的亏损暂时不考虑,这是因为京东已经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只是现阶段,企业考虑到整体的市场布局,加大投入,短期内放弃盈利的机会,因此造成企业帐面亏损。而我们很多创业者的项目,没有深入地考虑过企业如何盈利或者其盈利模式没有经过市场验证,在这种情况下,就盲目想去扩张,这是不对的商业逻辑。这种项目是很难获得投资的。在老朱和开复那里(黑马会和梦工场),我们也给一些创业者讲过这些问题,但是这个社会很喧嚣,创业者太浮躁,我们没办法和创业者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所以还是有太多的创业者没有认真去思考项目企业的生存问题。早年,我们做项目投资的时候,会先测算其亏损规模(烧钱),再测算其盈利,然后考虑亏损在我们可控范围内,才去投资。商业有个简单逻辑:一亏二平三赚钱。就是这个意思。

3、为什么你值这么多钱?

每个创业项目融资的时候,都会有“释放多少股权对应多少融资”的计划。有时候项目看得太多了,会很烦,基本上很少有项目能清晰地告诉风投,为什么我的20%股权值500万、值2000万?企业估值有很多技术方法,但其实都很简单,都是一些常识可以去阅读的东西。你把企业的股权20%给了风投,然后要500万,风投会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我把你这个企业找人来重新做一遍,要多少钱,如果要3000万,那么投500万给你拿到20%是划算的,但是如果我投500万就能重新做一个你这样的企业出来,为什么我要拿500万买你20%?这是“重置成本法”的概念。当然这其中有时间和风险,但是风投会评估“复制你的难度、速度和时机”。在圈内,其实很少发生风投抄了创业者的项目,自己找人干的案例。因为风投需要去找到一个“熟悉并能运营这个项目的团队”会有很多问题,首先找来的人熟悉项目需要一个过程,其次新建团队需要磨合,同时创业团队不能找牛人,因为吃不了苦,所以风投本质上更希望创业者来运营这个项目。

不是说所有的创业者都会漫天要价,毕竟风投还是占据主动地位的,但是由于创业者自己很少去想“我的企业为什么值这么多钱”,因此风投在与其沟通的时候,不仅面临“企业估值教育”的问题,同时因为双方在谈判角度上,利益处于对立面,因此创业者会认为风投利用资金和专业优势压低购买成本。诚然商业谈判,双方都会争取自己的利益,但是很多时候,风投希望投你的时候,不会想占你的便宜,反而是很多创业的团队对自身企业的估值很不合理。其实这样的问题,双方对换角度就能想明白了——朋友A君用100万创办了一个企业,然后邀请你入股,告诉你200万买他20%的股权。你可能听到这样的投资逻辑,觉得很搞笑,你只用了100万做的这个企业,但是我用200万来入股居然只占20%?可能A君会告诉你,这个企业未来值多少钱?但是你会想,未来,用什么来证明,那只是一个梦想,而且你现在还在亏钱……在交易并不公平对等的情况下,我承担最大风险,享受最低回报,等于是用我的钱去实现你的梦想,这可能不太现实。你的梦想是你的,不是我的,我没有义务为你的梦想买单。这里不是说,创业者要释放更多的股份给风投,而是说,当你告诉风投需要多少钱,做什么的时候,同时应该明白你所设计的这样一个交易是公平的,有理有据的。

我们喜欢创业者,因为这是一群有梦想能付出的人。很多创业者觉得我们很神秘,其实我们和大家一样,每天在工作,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在创业的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很多创业者崇拜风投,其实我们觉得自己只是在创业路上比大家多走了一段,可能暂时走在大家前面。我们其实不想做导师,而认为自己是创业者的大师兄。上学的时候,有困难了,找大师兄,就是这样。我们希望创业者能和我们一起对话,而不是聆听教诲的模样。我们都在路上,大师兄走在前面,你们加油……

文中很多都是大师兄的原话,我授权发布,希望给大家一点指点,如果你项目,没有风投的,我可以联系大师兄,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希望认真思考大师兄说的话,我是郭耀天,很感谢创业路上遇到这样的朋友,我主要专注于移动互联网的实战,有赞贵州服务商,大家可以说说你们的心里的感受,多评论,我的微信338233